数字技术以低成本和广覆盖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被视为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佳途径。然而研究发现,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即便智能手机对移动支付的支持率已经达到50%,使用手机端金融服务的人数仍占比很低。
近日,根据对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三省区的19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调研,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CFDFE)、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下称长春金专)与国际卡组织Visa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首份《连片扶贫区农村居民金融能力现状分析报告(2017)》(下称《报告》)。《报告》发现,与金融基础设施相比,农村地区农民缺乏金融能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农村金融教育是短板
《报告》显示,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在手机普及率高达92%、智能手机持有率达50%的情况下,手机应用大多还局限在通讯功能,只有11%的人使用过基于手机端的金融服务,主要用于转账、汇款、缴费和网上购物,理财和信用卡服务使用率较低;从年龄分布上看,35岁以下人群是移动金融服务的使用主体,65岁以上的受访者基本不使用;即便是使用银行卡,在乡镇,银行卡的持有率与使用率不成正比,呈现出持有率高、使用率低的状况。
农民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对有效融资可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的意识和能力都显得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扶贫的效果,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提高农民的金融能力应从金融教育入手,成为农村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报告》称。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博士表示:“金融知识的普及应与金融技能的转变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贫困片区应加大对普惠金融利益相关方的能力建设的力度,提升农村人口的金融素养并促进其金融行为的转变,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同时,还要整合资源并发挥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积极促进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
Visa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同时表示:“当前,普惠金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政府、企业和民间的社会资源,帮助弱势群体实现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使用性,让普惠金融的红利惠及更多地区更多的人。”
政府选择可有效推动农村普惠金融
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对正规金融服务的认识仍有待提升,对现金的偏好仍非常普遍。影响贫困地区的一些农村居对正规金融服务认识不足,部分人群存在排斥心态。例如,金融能力的缺乏导致了银行卡持有率和使用率的差距,有近92%受访者承认,他们使用现金是因为习惯。
《报告》指出,政府采用银行卡方式发放政府补贴后,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进程,大幅提升了贫困地区银行账户的持有率。
在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668位接受政府补贴的受访者中,有近80%的人表示为接收补贴而办理的银行卡是其人生中办理的第一张银行卡。农民不用再在特定的时间奔赴补贴发放的地点,不必排队,更不用填写任何表格。这样的举措对于贫困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来说尤其关键。
但《报告》也发现,银行卡的后续使用有待激活。近87%的补贴接受者在收到补贴后选择取现,其余的人都选择存在卡上,几乎没有人选择转账。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金使用更便捷(57%),此外,还存在担心银行卡账户不安全的情况和不知道可以将补贴继续保留在银行卡上。值得注意的是,近77%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这张银行卡可以获取其他金融服务。